宇宙海盜  

《宇宙海盜亞羅古》

制作認真,當中的3D電腦CG更是驚艷,不論是大至宇宙中的海戰、小至人物皮手套的皮紋、臉部細緻的表情等,毫不馬虎,完全反映日本在電腦動畫技藝的卓著。然而,遺憾的是,導演為了營造出人意外的劇情,卻令劇情變得肢離破碎,人物的故事也因此顯得牽強而不合理,當中尤為明顯的是主角亞羅古的心境變化。亞羅古是未來世界極權體制下反抗運動的靈魂人物,然而他反抗的最終目的卻是終結一切,從新開始。終結世界可以是一種帶著末世天啟意味的大義,是在審判中對人類自身存在的一種自省。然而,似乎亞羅古考慮的又不是這樣的大義,而僅是出於內疚下希望時間能重來的一種「贖罪」,這樣的亞羅古與其說是一位英雄,不如說他的思想更像是一位未成熟的少年。然而,電影為了維護他的英雄形象,又試圖將他的想法合理化,以不少角色附和、認同他的作為,這就顯得有點牽強突兀了。整體來說,我還是會推薦各位進場一看3D版的,畢竟真的只是電腦動畫的瑰麗已值回票價了。

 

Hunger Games 2  

《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

飢餓遊戲的第一部實在拍得太爛,讓我完全沒有意慾看第二部,[1] 若非一位好友的強烈推薦,大抵我會錯過這部近期不錯的電影了。「飢餓遊戲」中的兩重主題──飢餓遊戲本身和飢餓遊戲象徵的政治遊戲在這一集中慢慢展現出來了。自本集開始,飢餓遊戲的意涵得到進一步的提昇:男女主角除了被迫成為飢餓遊戲的參加者,他們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成為各區政治角力遊戲的參加者。是的,他們都不是英雄,應該說,在飢餓遊戲的世界(也是我們的世界)中,沒有真正的英雄,只有一場又一場的「飢餓遊戲」和遊戲的勝利者。男女主角作為反抗的象徵不過是十三區在競逐這場政治(飢餓)遊戲中的政治工具,他們都身不由己,他們的存在價值只在於他們作為反抗象徵(icon/figure)的價值,這是令人悲哀的事實──悲哀的不僅在於他們的無力,更在於它作為事實的殘酷。就讓我們一起期待第三部的「遊戲」吧,因為接下來的「遊戲」中,相信不論誰勝誰負,都不過是另一場遊戲的開始,這樣看來,飢餓遊戲中的精神也是這個政治遊戲的精髓所在:活下來的就是勝利者。

 

修辱  

《修辱》

《修辱》改篇自十八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德尼•狄德羅的受爭議性小說《修女》,若忽視這一重要背景,會感到《修辱》的內容其實相當平實,當中修道院對女主角的壓迫其實並不算太扭曲,若對比起近年日韓不少探討人性的作品更會覺得遜色不少。然而,若考慮到《修辱》的寫作背景去從新審視它的主題,會發現這其實是一部偉大的哲思作品,當中反映著影響至今的啟蒙運動和現代主義精神。若仔細留意,會發現劇中有不少平衡:女主角開首的家庭對比逃離修道院後的家庭;中間夾雜著正是兩間修道院,而兩間修道院分別象徵著一剛一柔的扭曲。家庭和教會代表著封建和傳統的力量,是對人性扭曲的源頭。女主角由家庭逃至修道院是為了爭取自己的人生,不願受雙親的任意擺佈,這是自由的精神。修道院中女主角發現自己對聖召毫不感到興趣,因此當近乎被按立之時, 神父問女主角的意願,女主角說出了最能代表啟蒙運動和現代主義精神的一句話:「我說出真相,我就是不願意。聖召重要,但上帝豈不也看重真實?」為著忠於自己──忠於對「真實」的追求,女主角由一間壓迫她的修道院轉去另一間修道院。縱然新的修道院長對她疼愛有加,但卻是出於同性的愛慾。兩間修道院象徵著傳統(宗教)權威以一剛一柔對人追尋真實的拑制,但最終帶來的均是人性的扭曲(兩所修院的「瘋狂」院長和兩間修院各有一瘋人)。劇中最特別的是劇末修院和女主角至終逃離修院轉至新家庭大屋的遠鏡,兩所龐大的建築物,意味著人自始至終都是活在不同的體制以下,而似乎真正的自由始於對真實堅持下的不斷抗爭。

若說《不赦島》講述了後現代對「真相為何」的省思,《少年Pi》講述後現代詮釋學對「意義勝於真相」的洞見,那未《修辱》必然是啟蒙精神和現代主義--「追尋真實」的代表作。 

接續短評二及三:

《末日列車》

《與龍同行3D大電影》

《掃毒》

《哈比人2》

《風起了》

《浪魂47》



[1] 詳情可參我所撰關於第一部的短評:http://williamlam4god.pixnet.net/blog/post/39779818

arrow
arrow

    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